• <th id="ue044"></th>
    <em id="ue044"><acronym id="ue044"><input id="ue044"></input></acronym></em>

    1. <th id="ue044"></th>
          數字報
          廣寧縣北市鎮 家庭農場深耕農業多樣化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目前,該鎮正在經營的家庭農場約有111家,發展數量和質量正日益提升,如廣寧縣格江洲農場2021年獲評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廣寧縣愛民農場獲評2021年市級示范家庭農場。

          ◎格江洲農場里,溪流清澈,山豐林茂,仿佛世外桃源。西江日報記者 夏紫怡 攝

          西江日報記者 夏紫怡 通訊員 馮鐵成 黃港航

          當下,特色農業崛起,家庭農場在現代農業轉型中嶄露頭角。近年來,廣寧縣北市鎮黨委政府通過整合資源、規模經營、推廣新技術和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鼓勵轄區農戶以家庭農場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產業和鄉村旅游,豐富農業產業結構,延伸鄉村產業鏈,帶動農民增收。

          目前,該鎮正在經營的家庭農場約有111家,發展數量和質量正日益提升,如廣寧縣格江洲農場2021年獲評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廣寧縣愛民農場獲評2021年市級示范家庭農場。

          打造家庭農場示范陣地

          遠望山野,湖水悠悠,游船蕩漾;環顧四周,山溪沿階,空谷清幽……走進廣寧縣北市鎮格江洲農場,山林豐茂的美景讓人頓生“誤入桃源深處”的錯覺。順著農場負責人江金華的指向,只見農場開闊場地中,一幢幢民宿雛形展現眼前,數位村民正抓緊工期,打造“田園山居”。江金華憧憬,待新增的家庭民宿完工,再加上原本的7間,可以滿足更多珠三角地區游客的住宿需求。

          格江洲農場的成長歷程是北市鎮發展家庭農場經濟的實踐注腳。

          2013年,退伍軍人、黨員江金華返鄉創辦格江洲農場,他認為,“家鄉山清水秀,優越的自然條件是發展生態旅游、康養服務、特色種養殖業的天然基礎。”然而,位于花山水庫中游,坐擁600多畝林地的格江洲農場,早期卻因位置偏遠,交通不暢,農業產業發展迎來挑戰。

          隨后在鎮政府的幫助下,江金華整合荒地資源、架設通電設施、開挖陸路連接S260省道,建設碼頭暢通水路、開挖魚塘生態養魚,同時種植山地藥材和果樹林木等經濟作物。

          歷經數年發展,格江洲農場已成為北市鎮振興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農場經濟的代表作。“現在每逢節假日,農場民宿預訂供不應求,吸引了很多珠三角地區的游客前來度假消費,農場發展大有可為。”江金華介紹道。

          農場經濟帶動村民就業

          家庭農場不僅活躍了當地農業經濟,豐富鄉村旅游業態,還帶動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以格江洲農場為例,其年產活魚2萬多斤,山地雞300多只,山塘鴨200多只,生豬100多頭,2021年總收入超94萬元,帶動農場就業人員人均增收約3.3萬元。

          “現在農場處于民宿發展建設期,我們每天8點到崗,各司其職,或啟動鉤機作業、或砌墻抹灰、或除險加固……都在各自的施工崗位上忙碌不停。”村民江師傅此前曾在外地開展鉤機業務,如今在家門口格江洲農場即可實現就業,無需奔波外出,薪資也穩定可靠。此外,除了工程建設崗位,農場還為當地村民提供民宿管理,衛生清潔,餐飲服務等工作機會。

          不僅如此,2016年在北市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格江洲農場還打造“支部農場”特色陣地,創新成立中共廣寧縣格江洲農場黨支部。借黨支部平臺,農場不定期組織黨員和村民開展學習培訓、技術指導等活動,提升群眾勞動技能之余,拓寬群眾增收渠道,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

          促進鎮域特色農業發展

          在北市鎮當地,規模大小不一的家庭農場,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農業多元化發展,如何深挖家庭農場產業鏈,增強示范地的輻射帶動效應,是進一步推動振興鄉村產業的關鍵問題。

          記者采訪了解到,近年來北市鎮采取“政策支持、能人帶動、資金扶持”等措施,大力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聚焦家庭農場的發展趨勢,將效果好、可復制的經驗做法在全鎮進行推廣。在示范點的帶動下,如今全鎮涌現出更多的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

          其中,廣寧縣北市鎮石樓村友哥農場,其面積達到600多畝,農場內山清水秀,場中飼養的黑山羊、雞、鴨、鵝、豬、魚等肉質鮮嫩、天然無污染,深受群眾的喜愛。同時成立廣寧縣友哥威蔬菜種植合作社,聘請20多人在種植基地上就業。

          此外,在北市鎮浸米村委會余糧田村,華美農種植基地經過6年的發展,已經成功打造一套茶葉種植、采摘、生產加工系統。還吸納當地茶農參與管理種植,如今基地種植面積為40畝,年產量達1噸,產值60萬元。“繁忙季節,高峰期時需要聘請當地20多名村民同時采茶,勞作報酬相當可觀。”該基地負責人尹志安介紹。

          接下來,北市鎮將以點帶面持續發展家庭農場,搭建從“小生產”走向“大市場”的鄉村舞臺,唱響農業高質量發展“致富經”。

          西江日報、西江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
          凡本網“西江日報”電子報,以及注明來源“西江日報”、“西江網”的所有文字、圖片、視頻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版權均屬西江網所有。凡是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鏈接、轉貼、編輯或其它方式發布。已經被本網授權的,使用時必須做到:(1)注明來源“來源:西江日報”、作者信息“西江日報記者***”、相關圖片和視頻的出處及作者。(2)如修改標題,必須注明原標題。(3)如果從其他平臺間接轉載本作品,仍須注明來源“來源:西江日報”。
          2.
          本網未注明“來源:西江網”或“來源:西江日報”的作品信息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并不意味著認同其觀點或真實性,如其它媒體、網站或個人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行負法律責任。擅自使用西江網名義轉載或盜用西江網名義發布信息,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3.
          如本網轉載內容涉及版權、名譽權等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
          聯系人:羅小姐、涂先生(電話:0758—2722284)
          詳細請瀏覽:http://www.beverlysecurities.com/about/copyright.shtml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友情鏈接| 事業單位

          粵ICP備09102757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

          本網站由肇慶市西江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西江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者建立鏡像 Powered by CmsTop

          无码av毛大片
        1. <th id="ue044"></th>
          <em id="ue044"><acronym id="ue044"><input id="ue044"></input></acronym></em>

          1. <th id="ue044"></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