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寧坊鄧家大屋外觀。
▲青寧坊鄧家大屋屋檐裝飾的十分考究。
▲“鄧仝墻”。
在端州區城南路青寧坊8號,有一座老街坊們都頗為熟悉的老屋:鄧家大屋。這間清代乾隆年間所建老屋與古城墻只是一路之隔。相傳在幾百年前,此地一位名叫鄧鵬的人受命從三水白泥來到青寧坊,作城墻巡查之職,默默地奉獻著青春,定居于此。
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
沿著老城區城南路的蜿蜒小巷走,一直到青寧坊8號,便是街坊鄰里都十分熟悉的老屋:鄧家大屋。屋外可見,其瓦頂尚保存完好,兩側各設一個書房和閣樓,青磚堆砌,如不細看,很難看出這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宅第。
據《廣東省肇慶市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端州篇>》記載,青寧坊鄧家大屋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三間二進??偯骈?1.4米,進深15米。硬山頂,素瓦當,青磚墻,麻石勒腳,磚木結構。頭門凹肚門,麻石門框,前堂前半坡用磚墻承托,后半坡為瓜柱形梁架。青寧坊鄧家大屋保存清代建筑特色,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
鄧家大屋所處的青寧坊亦屬一條老街巷?!抖酥莅俳终乒省酚涊d,青寧坊原作清寧坊,本意是清明寧靜,語出《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彼時的青寧坊路面多用卵石鋪筑,房屋普遍為磚木結構,木石門框,雕花簾,垛脊,青瓦面,峰火墻,臨街有商鋪,屋內多是三、五、七進庭院。
據介紹,清代乾隆年間,一位名叫鄧鵬的人受命從三水白泥來到青寧坊,擔任城墻巡查職務,定居在鄧家大屋。后來,隨著時代變遷,居住在大屋的人們生活艱辛,鄧家大屋開始逐步衰落。
曾做街巷公共炊堂
據鄧氏后人介紹,鄧鵬擔任古城墻巡查的職務。但城墻一圈接近3公里長,日常徒步巡查是不現實的。為此,在如今的麗譙樓和披云樓之間有一片馬場,所養的馬匹便是用來騎巡的。
鄧家大屋的主屋與閣樓之間的墻上鑲嵌著一塊頗具年代特色的正方形磚塊,上刻有“鄧仝墻”三字。從民國時期開始,鄧家人受生計所迫,將閣樓書房賣給他人。而“鄧仝墻”便是兩家人為了日后墻體所屬所做的標記,意為雙方共有,不許產生糾紛。
在20世紀50年代,人民公社運動如火如荼時,鄧家大屋曾被征用為街巷共用的炊堂。當時每家每戶都到鄧家大屋吃“大鍋飯”,場面相當熱鬧。不過一年后,炊堂撤去,鄧氏族人又返回居住。
“文革”期間,鄧家大屋遭受嚴重破壞。直到“文革”結束,政策落實后,鄧家后人才返回鄧家大屋居住。
但鄧家大屋早已“面目全非”,頭進與二進均被改建成多個木板房,居住著7戶人家。而現如今,鄧家大屋的頹敗之況,再難重現昔日老屋的古韻之美。
西江日報記者 袁麗娟 整理
圖片均由西江日報記者 曹笑 攝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