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見證著西江流域紅色革命力量的崛起,擁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豐富的紅色資源?;诖?,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強對這些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先后在各縣(市、區)的革命老區建立和修繕了一批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國慶游肇慶,不妨沿著這些紅色旅游景點,現場感受那一段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
中共西江特委機關及交通站舊址。
端州中共西江特委機關及交通站
秋日初陽,天空澄藍,端州區麒麟街54號沐浴在一片陽光下。它曾是中共西江特委機關及交通站。
抗日戰爭時期,這幢掩映在小巷里的民宅,曾上演著肇慶版的“潛伏”故事。當時,任中共西江特委書記的劉田夫和女中共黨員周敏玲假扮夫妻,從事地下工作。兩人假戲真做成為了革命夫妻,相濡以沫數十載。
從外觀看,如今的麒麟街54號是一間普通的趟櫳屋,臨街有一面開了小門口的圍墻,可擋住外面路人的視線。推門而進,屋內擺設盡收眼底,桌椅、床、柜子等簡單家具,復原當年劉田夫和周敏玲兩人生活過的痕跡。
2007年6月,見證著劉田夫和周敏玲傳奇故事的麒麟街54號,被公布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為搶救保護這個紅色革命遺址,2013年我市啟動了中共西江特委機關及交通站舊址搶救性維修保護工程,讓這幢充滿紅色革命色彩的民居重新煥發光彩,成為肇慶紅色革命遺址著名打卡點。
文/圖 西江日報記者 潘粵華
沙浦農民協會舊址。圖源西江網
鼎湖沙浦鎮農會舊址
沙浦農民協會舊址位于肇慶市鼎湖區沙浦鎮沙二村二街59號陳氏長房祠。該建筑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現為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名錄、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教育基地等。
據了解,大革命時期,鼎湖區沙浦鎮(時屬高要縣第六區沙埔鄉)是高要縣除第二區端源鄉外,開展農民運動較為成功的地區。1926年3月9日,沙浦農民協會在陳氏長房祠成立,并將此處作為農會辦公地址。在農會領導下,各鄉農軍和農民多次攻打地主、民團和高要縣第六區區署等,取得階段性的勝利。
如今,走進該農會舊址,可見這棟建筑為兩進三間設計,墻基、臺階和天井用花崗巖鋪設,大門花崗巖石鑲框。進入其中,紅色氛圍尤為濃厚,有當時農民運動的詳細介紹,生動再現了那段革命情景。
除了農會舊址外,沙浦還有革命烈士紀念碑廣場、紅色文化講堂等多個愛國主義教育場所。
西江日報記者 戴福鈿
朝客伍公祠。
高要活道鎮鰲頭村
鰲頭村位于高要區南部的活道鎮,毗鄰佛山高明和云浮新興。初看起來它只是一個普通的小村子,然而,在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卻是名副其實的“紅色堡壘”。
據悉,抗日自衛隊在該村組建,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亦在此成立,全村入黨13人,參戰53人,犧牲8人,借出糧食30多萬斤以及各式武器。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鰲頭村民用鮮血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壯歌,紅色歷史熠熠生輝。
走進鰲頭村,不多時便能見到一幢極具民國建筑特色的祠堂。這是德剛伍公祠,它是鰲頭村抗日自衛隊成立舊址。不多遠處的朝客伍公祠和崇德樓,則分別是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成立大會舊址和中共高要南部地下交通網鰲頭江仰交通總站的舊址。
文/圖 西江日報記者 潘粵華
四會彭澤民故居。資料圖片
四會彭澤民故居
彭澤民故居位于四會市城中街道白沙村,始建于清末民初,屬于典型的嶺南農家大屋,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革命文物、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史教育基地、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教育基地、四會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據了解,彭澤民生于1877年,四會白沙村人,1906年加入同盟會,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之一,著名愛國華僑領袖、中國共產黨的摯友,曾組織領導華僑支持北伐,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
為大力保護革命遺址,一直以來,四會多次對彭澤民故居陳列展覽進行提升,打造紅色精品展覽,以圖片和實物的形式呈現愛國僑領彭澤民戰斗的一生。
參觀完故居后,還可到白沙村游覽。白沙村以彭澤民故居為載體,深入挖掘彭澤民“舍小家、為大家”的愛國事跡,打造思賢坪、議事坪、思源坪、景仰坪和厚澤坪5個戶外主題景觀,從不同角度展示出彭澤民“革命一生,光榮一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西江日報記者 潘粵華
漁澇紅色廣場。圖源西江網
封開漁澇鎮上扶村
封開縣漁澇鎮上扶村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是廣東省紅色村黨建工程示范點,也是集紅色革命傳統教育、黨性教育、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紅色文化長廊以及黨性、黨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據悉,解放戰爭時期,上扶村村民踴躍參加革命,英勇奮戰,拋頭顱、灑熱血,在廣信橋進行了著名的“三戰漁澇”戰斗。如今,該村仍保留著廣信橋舊址、封川特派隊指揮部舊址等,并建有漁澇紅色廣場、三戰漁澇雕塑等紅色景點。
其中,封川特派隊指揮部舊址是一處具有嶺南建筑特色的農家小院。在該舊址展覽館,可見里面分別展示了“封川特派隊的創建”“創建七星,黃崗游擊根據地”“收編楊祝綈部”“三戰漁澇,建立漁澇平原游擊區”“指揮建立石硯山、圓珠山游擊區”等革命事跡。
西江日報記者 戴福鈿
馬圩鎮斌山中學。圖源西江網
德慶馬圩鎮斌山中學
位于德慶縣馬圩鎮的斌山中學曾是中共德慶地下黨小組駐地舊址,同時也是德慶“二·二八”武裝起義指揮部,德慶革命的星星之火從這里燃起。
據了解,1944年秋,斌山中學正式招生開辦初中。1946年2月,斌山中學黨小組成立,在校園內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進行統戰工作,秘密開展情報接送。至1949年10月德慶縣解放,斌山中學歷任校長均為中共地下黨安排的進步人士或地下黨員,先后有18名師生走上革命道路,寫下了一段蕩氣回腸的革命歷史。
走進該舊址,可明顯見其為磚木瓦結構平房,屋脊、青磚墻、青磚基礎保存較好,有走廊天井后堂和18間房。往里走,濃郁的紅色氛圍撲面而來,一幅幅圖文并茂的介紹,生動再現了當年扣人心弦的革命歷史情景。
西江日報記者 戴福鈿
周其鑒故居。圖源西江網
廣寧周其鑒故居
周其鑒故居位于廣寧縣南街街道紅星社區。建于清代,1992年重修。該故居里保存了周其鑒生活成長的歷史記憶,富有革命紀念意義,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肇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據了解,周其鑒是大革命時期廣東農民運動著名的四大領袖之一。曾先后擔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省農協第一屆執委委員、中共西江地委書記等。他積極參加和領導學生運動、農民運動,并于1927年率領北江農軍參加“八一”南昌起義。1928年1月,在清遠不幸被捕,壯烈犧牲,時年35歲。
近年來,廣寧縣當地結合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工作,以周其鑒故居為主體,與西江地區第一個農村黨組織——中共廣寧支部的舊址紅樓等點位串聯起來,高標準、高規格打造紅色宣傳教育基地,講好紅色故事,使之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西江日報記者 夏紫怡
宿安革命烈士公園。
懷集永固鎮宿安村
懷集縣永固鎮宿安村是革命老區村,涌現了植啟芬、陳如杰等多名有較大影響的革命烈士,他們用生命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為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據了解,解放戰爭時期,受盡反動地主、惡霸盤剝的宿安村民奮起反抗,先后有19人參加粵桂湘邊區人民解放軍,走上革命道路,其中,6個人為革命獻生。植啟芬與其革命情侶鄧偶娟,更是攜手共赴刑場,演繹了肇慶版“刑場上的婚禮”,留下了懷集乃至肇慶極富特色的紅色革命故事。
目前,宿安村已成為肇慶紅色旅游網紅打卡點,村里建有永固宿安革命陳列館、宿安革命烈士公園等。此外,植啟芬故居、陳如杰故居亦保存良好。
文/圖 西江日報記者 戴福鈿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