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犁泥水拖新月,幾點蛙聲沒暮煙”。自古以來,人們對鄉村田園生活充滿向往,耕耘于天地之間,沉浸于自然之中,總能給人帶來如沐春風、輕松愜意的感受。這幾年,人們更加渴望回歸鄉村生活,郊區鄉村游再次活躍起來。圍繞戶外運動、農旅體驗、鄉村度假,各種產品層出不窮。
農業與鄉村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幾年隨著鄉村游的發展,二者之間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催生了一系列主題豐富、輕松休閑的農業鄉村游體驗。國慶假期,您不妨來到肇慶鄉村田園間,休閑放松,尋找農趣,品味本土獨特文化底蘊。
高要大田塱村人居環境美麗舒適。
鄉間小路干凈整潔,農家小院坐落有致,文化墻繪生動有趣,綠樹如蔭,碧水環繞,池塘水面波浪蕩漾……走進高要區回龍鎮大田塱村,清新山水、舒適人居,讓人流連忘返。近年來,大田塱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力推進美麗新農村建設,以“修舊如舊、留住鄉愁”為原則,以“庭院美”帶動“全域美”,塑造和而不同的美麗鄉村、古韻大田塱。在這條美麗鄉村里,多間古建筑分布其中,文化廣場、初心亭、感恩亭、運動場以及公廁、停車場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作為“全國文明村”,村中村民和睦相處,處處可見文明之風。田園風光文明新風交相輝映,在假期里不妨到大田塱村,在喧鬧都市中,尋得一片清幽雅靜。
文/圖 西江日報記者 潘粵華
鼎湖蕉園村梁氏宗祠前的石獅子活靈活現。
鼎湖區坑口街道蕉園村
蕉園村建村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有著豐富的古樹名木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譽為“古樹第一村”,入選肇慶首批“生態文明村”。走進村子,只見古樹公園里濃蔭蔽日,涼風習習。村子現有百年以上古樹 5 6棵。這些古樹枝繁葉茂,千姿百態,有的樹干需要數人才能合抱,令人驚嘆。古樸的村落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流傳著不少傳說。村中的古護村墻是為了防范華南虎等猛獸而修建,翠竹掩映下的“不歇泉”龍井,形似圓月,四季不歇。而村中的梁氏宗祠則是保存較好的古建筑之一。祠堂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69年),里面有一座朝廷賜建的“績著通州”石牌坊,彰表梁氏為官政聲。其旁邊是龍溪書院,曾是蕉園梁氏族人培養本族子弟的私塾,見證著古村書香滿溢、人才輩出的歷史。
文/圖 西江日報記者 潘粵華
俯瞰德慶金林水鄉美麗風光。
德慶縣官圩鎮金林村
金林水鄉位于德慶縣官圩鎮金林村,人文風光如其名般,兩條河流淌入村來,環抱著古建筑,古色古香,自然景觀豐富,頗有江南水鄉的韻味。而當地的文化更值得深深品味,村民歷來善寫詩歌,著有《金林有詩》,讓這座古村落更充滿了詩意。
金林地理形勢奇特。“壽星、金龜、蝠、鹿、鶴”五山環繞村莊,有五山會局之勢。村前八棵秀茂古榕,加上樟樹、相思樹、紅棉及稀有的菩提樹,像綠色屏障橫亙于村邊。金林獨具水鄉特色,古來就有兩河雙圳五大井,兩河就是金林河、古嵐河,村內的四大井和村外的“高清井”,雙圳從各家各戶的門前流過。湖泊池塘眾多,有上林塘、北秀湖、葵扇塘,積善塘、金水池等。
金林古城于明代興建,古城東面寬,南北 狹。城門多、古宅多、古祠堂多、還有古街店鋪。令世人頗感驚奇的是,金林水鄉有個無人售賣市場,且形成于清乾隆年間并傳承至今,體現了水鄉人民的質樸。
漫步金林水鄉,不僅可以接摸古村落的歷史,還可以居住在村中的民宿,俯瞰整個古城的美麗風光,感受當地的人文風情。
文/圖 西江日報記者 楊麗娟
德慶古蓬村擁有眾多古建筑。 西江日報記者 嚴炯明 攝
德慶縣永豐鎮古蓬村
古蓬村位于德慶縣東北部,距離永豐鎮約三公里,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古村落。相傳該村始建于宋朝開禧年間,成村于明清時期,距今有800多年歷史。
古蓬村祠堂群是該村瑰寶。2001年,德慶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村內現存15座均屬陳姓的公祠和一座三層樓式磚木結構太平樓(炮樓)。
各公祠建筑結構、風格均有同異。有前中后三進或前后二進,均為三開間,各公祠雕梁畫棟,建筑結構嚴謹,氣勢不凡。
太平樓為明代萬歷年間修建的古建筑,當地人還稱之為“八卦樓”。這座碉樓樓高四層、30多米高。它不僅外墻完好無損,顯得堅不可摧。走入它的內部,發現室內的建筑和設施同樣比較完好,木樓梯、木地板和柱子、橫梁等還是修建時的模樣。
村里有雕梁畫棟“鑊耳屋”50多座和紅磚古大屋150間,祠堂、書室18間,其中明代祠堂5間。這些古屋祠堂上都刻有龍獅和各種獸類,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墻上頂部有很多彩色繪畫,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鮮艷的花鳥圖案,還配有許多古詞古詩,巧奪天工,美輪美奐。
西江日報記者 嚴炯明
封開杏花鎮鳳樓村著名伍家大屋。西江日報記者 嚴炯明 攝
封開縣杏花鎮鳳樓村
鳳樓村位于封開縣杏花鎮東北部。鳳樓村左有麒麟山,右有白馬山,這里山水環繞、風景獨好、民風淳樸,每個角落都簡單而純粹、古樸而休閑。國慶假期,不妨來這里走一走,感受這里古村落的鄉村氣息,體驗舒適又寫意的慢生活。
這里借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挖掘特色資源,建成十多個景點,美化村容村貌,提升了人居環境的同時,也帶火了鄉村旅游。
其中,著名的伍家大屋是聞名四方的大合院,因其有12間大屋,所以當地人都叫它“杏花十二座”。整座建筑猶如城堡渾然一體,氣勢蓬勃,一氣呵成,經數十載耗資千萬方應運而生,隨著時代變遷,任三百年風吹雨打,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
據悉,杏花十二座占地面積為4056.47平方米。主體建筑坐東向西,共3列,每列之間有巷道,為三間四進合院式建筑,面闊10.5米,進深30.5米。
杏花鎮鳳樓村特產有“一雞一馬”,雞是杏花雞,馬是白馬茶。該村旁的白馬山海拔達到900多米,被譽為“嶺南最美茶園”和“廣東優質茶生產基地”。高山云霧出好茶,白馬山盛產封開著名白馬茶。
一家人來到鳳樓村,一邊感受當地歷史底蘊,一邊品嘗當地特色美食,豈不美哉!
西江日報記者 嚴炯明
廣寧北市客家大屋仁善里。
廣寧縣北市鎮大屋村
悠長的假期,不妨放慢腳步,走進廣寧縣北市鎮大屋村,穿梭在鄉間田野間,秋禾起伏,空氣清甜,興致來臨時,還能走進散落其間的歷史底蘊深厚的客家大屋,感受歲月的痕跡。
據了解,隸屬于廣寧縣北市鎮扶溪社區的大屋村毗鄰清遠南沖、陽山楊梅,其客家大屋建筑群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至今仍保留有仁善里、永安里、福興里、積慶里、福安里等10座清代客家大屋。因此,被評為全國第一批中國傳統古村落。
漫步大屋村,沿著扶溪河,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客家大屋仁善里。游客可以走進屋內參觀欣賞。仁善里大屋內外的梁、柱、檐、楣均有木雕、陶塑圖案,十分精細,承襲了客家大屋建筑的獨有特色。除了參觀古屋,村內也有許多古榕樹,蓬勃蒼翠,流連于綠蔭之下,疲憊的身心能瞬間舒暢。
文/圖 西江日報記者 夏紫怡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